紅色經典,這本是一個后文革詞匯,卻蘊涵著與現實相連的文革記憶。最初(1980年代)被用來指稱文革中出現的樣板戲;后來(1990年代以后)被懷舊情緒驅使著的人們,泛化推廣到用它指稱在毛澤東《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1942)精神指導下創作的反映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政治運動和普通工農兵生活的典范性作品。不同時期的作品被冠以相同的稱呼,說明兩者在其基本理念、價值取向(社會理想、道德繼承)、創作范式、美學風格上存在某種內在同一性。
郭滴人,原名郭尚濱,1907年出生于福建龍巖一個貧農家庭。童年的郭滴人發奮學習,后因家境貧寒不能繼續上學,便到漳州當學徒,1923年得到叔父的資助到廈門集美學校讀書,開始接觸進步思想。自小的艱辛生活,讓郭滴人...
夏云杰,又名夏云階,1903年出生在山東沂水四十里堡鎮金場村。因家境貧寒,1926年3月逃荒到黑龍江省湯原縣,以耕地為業,農閑時到當地黑金河金礦做些零工。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投身抗日斗爭的行列。1932年11月加...
王德泰,原名王銘山。1907年出生于奉天省蓋平縣(今遼寧省營口市大石橋市)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26年到吉林省延吉縣茶條溝謀生。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積極參加抗日活動。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擔任延吉縣反帝同盟組織...
王德泰,原名王銘山。1907年出生于奉天省蓋平縣(今遼寧省營口市大石橋市)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26年到吉林省延吉縣茶條溝謀生。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積極參加抗日活動。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擔任延吉縣反帝同盟組織...
羅南輝,1908年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郊一個農民家庭,早年曾在水煙鋪做工。1926年進入川軍江防軍第7混成旅當兵。1927年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所在部隊從事兵運工作。他團結教育下層士兵,組織成立“士兵聯合會”,...
武胡景,1899年出生于河南孟縣。1921年夏考入唐山交通大學預科,1923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不久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24年4月,任唐山社會主義青年團地委書記。同年夏,受中共中央選派赴蘇聯莫斯科東方大學學...
王復生,原名王濡廷,1896年9月出生于云南省祥云縣。1917年考入北京大學文科預科班。受五四運動和新文化思想的熏陶,王復生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1920年3月,在李大釗的指導下,王復生與鄧中夏等19人發起成立了中國第...
趙一曼,原名李坤泰,1905年10月25日出生在四川宜賓的一個地主家庭。五四運動爆發后,趙一曼開始閱讀《向導》《新青年》《婦女周報》等革命書刊,接受革命新思想。1923年冬,趙一曼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6年夏...
李學忠,又名李宗學,1910年出生在山東掖縣。早年到東北謀生。后在吉林等地從事革命活動。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赴蘇聯學習,并加入中國共產黨。
劉志丹,1903年10月出生于陜西省保安縣(今志丹縣)金湯鎮。1922年考入榆林中學。1924年冬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春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同年冬受黨指派入黃埔軍校第四期學習。1926年秋從黃埔軍校畢業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