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武漢6月17日電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中央宣傳部在湖北省來鳳縣向全社會公開發布張富清的先進事跡,授予他“時代楷模”稱號。
習近平總書記對張富清同志的先進事跡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老英雄張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一輩子堅守初心、不改本色,事跡感人。在部隊,他保家衛國;到地方,他為民造福。他用自己的樸實純粹、淡泊名利書寫了精彩人生,是廣大部隊官兵和退役軍人學習的榜樣。要積極弘揚奉獻精神,凝聚起萬眾一心奮斗新時代的強大力量。
張富清是原西北野戰軍359旅718團2營6連戰士,在解放戰爭的槍林彈雨中九死一生,先后榮立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被西北野戰軍記“特等功”,兩次獲得“戰斗英雄”榮譽稱號。1955年,張富清退役轉業到湖北省最偏遠的來鳳縣工作,為貧困山區奉獻一生。張富清的先進事跡,充分彰顯了共產黨人堅守初心、不改本色的政治品格,有力弘揚了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
近一段時間以來,張富清的先進事跡經新聞媒體廣泛報道后,在全社會引起強烈反響,廣大干部群眾特別是基層黨員干部通過多種方式,表達對他的由衷敬佩。大家認為,他的先進事跡體現了對黨忠誠、為國奉獻、甘于奉獻、淡泊名利的崇高精神,生動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堅守初心、不改本色的高貴品質,不愧為全社會學習的榜樣,不愧為時代的楷模。大家表示,要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號召,以張富清為榜樣,積極弘揚奉獻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淡泊名利、砥礪前行,努力做新時代的奮斗者,以優異成績向新中國70周年華誕獻禮,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更大貢獻。
“時代楷模”發布儀式在湖北省來鳳縣舉行,現場宣讀了《中共中央宣傳部關于授予張富清同志“時代楷模”稱號的決定》,播放了反映張富清先進事跡的電視片。發布單位有關負責同志,“時代楷模”張富清的親友、同事及社會各界代表等參加。
——記時代楷模張富清
喬佳妮 陸晟
6月17日,湖北省來鳳縣文化中心民族大劇院內,一場跨越千里的頒獎儀式在此舉行。
這里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時代楷模發布廳》的發布會現場,也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第一次在北京之外的地方為時代楷模頒獎。
本期的時代楷模不是別人,正是老英雄張富清。
一顆感恩心,深藏功與名。
60多年的風風雨雨,從人民功臣到人民公仆,他將軍人的血性與忠誠,書寫在家國的歷史長河中。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貫穿始終。在部隊,他保家衛國;在地方,他為民造福。他用自己的樸實純粹、淡泊名利書寫了精彩人生。
平凡是如何孕育出崇高的?初心又是如何支撐信仰的?這位耄耋老人用60多年的堅守給出了答案。
堅守初心的人,注定會被時代銘記。
一扇窗
來鳳縣位于鄂西邊陲,與湖南、重慶接壤。
老英雄張富清的家就在縣城里的建行家屬院。
張富清所住的五層高的單位宿舍樓已經有些破舊,水泥墻的縫隙里長著青苔。
張富清的家,在整棟樓里是最好認的——只有他們家的窗戶還是舊木窗。在張富清家的客廳里,沙發表皮磨損嚴重,茶幾缺角,柜子也不成套,墻面略顯斑駁。“吃的、住的已經很好了,我沒啥別的要求。”每每有人問他,為何住在這樣簡陋的房子時,張富清輕描淡寫的話語中總是透著滿足。
同房屋一樣老舊的,還有放在桌上的一本翻爛的《新華字典》,上面滿是膠帶粘貼的痕跡。“父親舍不得丟掉那本字典。他覺得修修補補還能用,就一直留著。”張富清的兒子張健全說,多年來,父親堅持用字典學習,把字典當成“無聲的老師”,一直舍不得換。
除了字典外,張富清還有一只人民代表團慰問人民解放軍的搪瓷缸——一面印著天安門、和平鴿的圖案,一面印著“獻給英勇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保衛祖國 保衛和平”“全國人民慰問人民解放軍代表團贈”等字。
杯子如今已打滿了補丁。這是張富清艱苦樸素的體現,也寄托著他對部隊和戰友深深的思念。從來鳳縣城到三胡區、卯洞公社再到來鳳縣城,張富清工作的地點一直在變,但這只搪瓷缸,他始終帶在身邊。
富足于精神,清廉于物質,是張富清廉潔齊家最鮮亮的底色。在三胡區工作那段時間,正值全國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國家機關精減人員。他勸說妻子孫玉蘭辭去供銷社的公職。大兒子張建國高中畢業,聽說恩施城里有招工指標,很想去。張富清負責這項工作,他不但對兒子隱瞞了信息,還要求兒子響應國家號召,到卯洞公社的萬畝林場鍛煉……
相濡以沫的妻子,也沒有因為張富清的公職,得到過任何“特殊照顧”;四個子女,沒有一個沾過父親的光。
一雙鞋
在時代楷模發布會現場,73歲的來鳳縣百福司鎮退休干部楊勝友上場時,帶來了一樣特殊的東西——一雙草鞋。
這雙草鞋的背后有著怎樣的故事?
當年,張富清到卯洞公社任職。一次,張富清和楊勝友下鄉檢查農業生產情況。走在崎嶇的山路上,張富清的草鞋磨爛了。兩人便走到附近的供銷社準備買雙草鞋。不料,張富清發現柜臺上的草鞋或沒有帶子,或沒有后跟,都殘缺不全。看到這一幕,張富清的臉沉了下來,嚴肅地對營業員說:“這么破舊的草鞋還賣給老百姓,你們到底有沒有良心?”張富清當即要求在場的工作人員要嚴肅處理這件事情。
草鞋雖小,反映的卻是張富清心中有人民、時刻為人民的大情懷。在他心里,他寧愿自己吃苦、吃虧,也不愿老百姓受苦、受累。
除了草鞋,張富清在高洞村修路的事兒也讓不少人記憶猶新。
當年的高洞村,是卯洞公社最偏遠的地方。山連著山,村民出行走羊腸小路,交易山貨靠肩挑背扛運。張富清來到高洞村,看著鄉親們種出的煙草運不出去、賣不上價,生活窮苦,他下定決心要修通高洞村的路。1977年上半年,在張富清的帶領下,高洞村到同鎮安撫司村的公路動工了。
高洞村的山路難修。張富清既當指揮員,又當戰斗員,艱難險阻之處,必有他的身影。在75歲的高洞村村民吳國樹的記憶中,7公里長的通村路上,有兩處最險:一是雞爪山,二是高洞村的入口。“當時,我們用了炸藥,才打通這條掛壁路。” 吳國樹說。
1978年,高洞村的通村路成功開通,高洞村終于有了第一條像樣的出村路。至今,這條路還在為高洞村2000余名村民出行提供著便利。
在張富清工作過的地方,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
一顆初心,張富清一守就是一輩子。“我今年95歲了。我這一輩子不管走到哪里,我都會牢牢記在心里,是黨培養我成為一名革命軍人、共產黨員。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老百姓,為了黨和國家。”張富清說。
心系人民群眾,不忘初心使命。這就是張富清,一名真正的共產黨人。
一個笑
斑駁的墻壁前,一身黑衣、一頂黑帽,張富清笑得坦然、笑得燦爛——這張照片,被許多媒體采用過。
張富清的笑容給每一位采訪過他的人,都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這笑容,像風雨后的暖陽,充滿著奮進的力量,體現著一位戰斗英雄的堅強與樂觀。
張富清吃過的苦不可謂不多,在槍林彈雨中沖鋒,在重重大山里堅守,在腿被截肢后站起……他將對戰友的思念化作前行的動力,將對家鄉的惦念化作建設來鳳的激情,將共產黨人的初心化作重新站起的力量,堅強樂觀地面對一切困難。
在永豐戰役時,張富清是沖鋒在前的突擊隊員。“一夜之間換了3個營長、8個連長”是攻打永豐城那個晚上慘烈的戰況。子彈擦著張富清的頭皮飛過,給他留下了一道褪不去的傷疤。張富清不叫苦、不嫌累、不怕死,出色地完成組織交給他的突擊任務。崢嶸歲月在張富清身上留下了許多戰傷,每一道傷都是光榮的勛章。
和平年代,張富清依舊沖鋒在前,不懼艱苦。“來以前,學校的黨組織找我打過招呼:來鳳在三省交界處,是湖北最困難、最艱苦的地方。作為一名老同志,在戰場上,死都不怕,我還會怕苦嗎?”談到他支援來鳳縣的建設,張富清這樣說。遇見過糧食短缺,遇見過山路難行,張富清毫不退縮,一直堅守在這片條件艱苦的土地上。
88歲時,他因膝蓋化膿截肢。面對家人的擔憂,張富清卻自嘲:“戰爭年代腿都沒掉,沒想到和平時期掉了。”彼時的他,仍沒有向困難屈服。“我還有一條右腿,還可以站起來。”張富清說。經過一番艱辛的康復訓練,不到一年,這位老兵在截肢手術后重新站起。
而只有老伴孫玉蘭知道,他為了重新站起付出的一次次鍛煉、忍受的一次次疼痛。面對子女、面對外界,張富清始終笑對人生。他的笑,有血性和忠誠,也有樂觀與剛毅。
戰爭年代,他有血與火交織的忠誠;和平時期,他在平凡中映照出偉大,無愧初心,無愧使命,無愧“富”“清”。
60余載,風風雨雨,從人民功臣到人民公仆,他沒有躺在功勞簿上,無論順境逆境,他都初心不變、本色不改,生動地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不變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