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一级视频在线_日韩欧美国产中文_啪啪伊人网_国产精品区一区二区免费 - 护士月月和建建完整版小说

top_wz.png

您現(xiàn)在所在的位置: 首頁--資訊--記者訪談

記者訪談

黃土畫派領軍人物 劉文西 走了

發(fā)布時間:2019-07-08 15:29:25 瀏覽次數(shù):1627 來源:陜西日報  分享:

31ee4dcb-f5fd-420d-8bd6-7935cbfac98d.jpg.jpg

fb1ce62d-827a-4d7f-97a6-d4d795440a78.jpg.jpg

《陜北老農(nóng)》

b541c046-375e-4bee-a634-07adde5b7ef4.jpg.jpg

《溝里人》

記者   柏樺   百川

        有那么一個人,他從條件優(yōu)越的南方來到生活艱苦的北方,一住就是60多年。60多年來上百次的寫生采風,他跑遍了陜北的溝溝峁峁,和當?shù)厝嗣窠慌笥眩瑥娜罕娚钪屑橙I養(yǎng),創(chuàng)作了幾百幅陜北革命歷史題材和當?shù)仫L土人情的作品;60多年來他始終安于樸素的生活,一身灰色的衣服陪他走過黃土地的角角落落,一支畫筆讓他畫出《拉家常》《在毛主席身邊》《劉志丹》《祖孫四代》《黃土情》《黃土地的主人》等眾多深入人心的優(yōu)秀美術作品;60多年來他始終扎根黃土地,為人民、為時代而藝術,不斷創(chuàng)作著具有大西北黃土地藝術特色的美術作品,創(chuàng)立了扎根于黃土地、崛起于黃土地、輝煌于黃土地的黃土畫派。他,就是畫家劉文西。

他從江南來

扎根黃土六十年

        1933年,劉文西出生于浙江省嵊州水竹安村。從小就熱愛繪畫的他,將各色瓦片、花朵磨碎搗爛作為顏料,看著鄉(xiāng)間的風景畫山村、畫農(nóng)民、畫牲畜,還常省下零用錢買《水滸傳》《三國演義》等書籍臨摹人像。最初,父母為他取名“聞樨”。讀書時,因為“聞樨”二字難寫,他就自己改為“文西”。讀中學時,聽美術老師說世界上有個大畫家叫“達芬奇”,當時的譯文是“達文西”,他便立志要和“達文西”一樣成為一名大畫家。

        1950年,劉文西進入上海育才學校正式學習美術。在那里,他第一次接觸到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其中文藝為什么人服務和如何服務這兩大問題帶給劉文西極大的震動,讓他開始認真思考藝術的真諦。

        1953年,劉文西考取浙江美術學院五年制國畫系,在潘天壽等人的指導下接受了正規(guī)扎實的美術教育。1957年,劉文西第一次來到延安,就被厚重的黃土地、高遠的藍天、淳樸的人民、豐富的民間文化吸引。他在那里創(chuàng)作出了《毛主席與牧羊人》這幅作品。他的老師潘天壽看后,欣然為該畫題詞——“延安之晨”。從那時起,他就萌生了永遠把陜北作為創(chuàng)作基地的念頭。

        1958年,劉文西從浙江美術學院畢業(yè),自愿前往西安美術專科學校(現(xiàn)西安美術學院)當一名教師。此后的60多年中,他先后前往陜北100多次,與人民同吃、同住、同勞動,畫了幾千幅農(nóng)民肖像和上萬張速寫,記錄那里的山山水水、風土人情,與那片土地和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創(chuàng)作了《祖孫四代》《同歡共樂》《棗園桃李》等眾多表現(xiàn)時代精神的深入人心的畫作,也形成了穩(wěn)健、凝重的畫風。

        “怎樣才能實現(xiàn)自己的藝術抱負,真正創(chuàng)作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繪畫作品,也就是如何解決‘怎樣為人民服務’的問題?只有深入生活,在生活中尋找藝術創(chuàng)作的靈感。”劉文西的話語,正是他身體力行的寫照。

解不開的陜北緣

化不開的黃土情

        從江南到延安,劉文西深深愛上了陜北的黃土地和那里的人民。他用一顆藝術家的赤誠之心,幾十年如一日地為人民而創(chuàng)作。他藝術創(chuàng)作中濃厚的陜北氣息,使他成為扎根于黃土地、崛起于黃土地、輝煌于黃土地的黃土畫派的開創(chuàng)者。

        1988年,劉文西在新加坡辦畫展時,當?shù)孛襟w首次將他稱之為陜北畫派的創(chuàng)始人。而他卻認為,陜北是黃土地的代表,大西北是一塊更大的黃土地,更應該表現(xiàn),所以將之稱為“黃土畫派”概括性更強。2004年4月17日,以“熟悉人、嚴造型、講筆墨、求創(chuàng)新”為藝術宗旨,以人物畫為主、以西安美術學院為主體的學院式畫派——黃土畫派在西安市正式成立。

        “根植黃土畫人民,表現(xiàn)時代出精品”是劉文西創(chuàng)立黃土畫派的心愿和目的。多年來,劉文西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帶領黃土畫派畫家每年至少下鄉(xiāng)采風寫生七八次,走進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中,不斷提高作品的思想內(nèi)涵,創(chuàng)作具有大西北黃土地藝術特色的美術作品。在他的引領下,一大批有影響的畫家認同、接受、追隨他的畫風,以黃土地的勞動人民生活為創(chuàng)作源泉,在現(xiàn)代中國畫壇形成了重要的具有鮮明獨特性的黃土畫派。

        “無論時代如何變,陜北人的正直、勇敢、淳樸、善良一如往常。而且,這些元素越來越有價值,越來越具備民族精神的象征意義。在新時代,沒有規(guī)模的作品是對不住這個時代的。所以,我要用更大氣磅礴的手法、更具承載力的方式——巨幅長卷,畫出陜北的‘清明上河圖’,為廣大人民樹碑立傳,為人民而藝術。”2017年,84歲高齡的劉文西依然創(chuàng)作不輟,以一幅百米長卷《黃土地的主人》獻禮黨的十九大,為中國當代美術界又留下了一件令人感佩的時代畫卷。

        60多年的歲月如白駒過隙,劉文西始終堅守著“到生活中去,到人民中去,去歌頌人民,為人民而創(chuàng)作”的藝術追求和人生信條,不斷創(chuàng)作著無愧于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yōu)秀作品。

斯人已逝

唯余桃李滿人間

        “人就怕浪費生命。浪費時間,就是浪費生命。人都是一分鐘、一秒鐘死去的,老化了就是慢慢死去的。所以一分鐘、一秒鐘都要計較的,不能隨便放的。”2019年初,劉文西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還曾勸誡年輕人,只有珍惜時間,踏踏實實不斷練習,繪畫技藝才能不斷提升。而那時的他,只要精力允許,依然堅持每天出去畫畫,充實著自己的精神寶庫。

        7月7日,這位與時間爭分奪秒的老人,因病在西安去世,享年86歲。噩耗傳來,文藝界一片悲聲。黃土畫派代表人物之一、著名焦墨山水畫畫家崔振寬在悼文中寫道:“劉文西先生自從事美術事業(yè)的第一天開始,就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指引下,砥礪奮進,不斷前行,終成當代最具影響力的一代大師,為新中國的人物畫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我是他的第一代學生,始終受老師至真至誠的藝術精神的鼓舞,近年來追隨老師黃土畫派的足跡,也積累了大量的創(chuàng)作素材。劉文西老師的逝世是我國美術事業(yè)的重大損失,悲痛之余,我們要在劉老師藝術精神的鼓舞下,為中國美術事業(yè)繼續(xù)努力。”

        “驚聞劉文西先生病故,心里很悲痛,劉文西先生的去世是陜西美術界乃至全國美術界的巨大損失。”陜西省美協(xié)名譽主席、長安畫派藝術研究院院長趙振川在回顧劉文西的藝術創(chuàng)作生涯時說,“1958年劉文西來到西安,在西安度過了他創(chuàng)作最輝煌的時期。20世紀60年代他創(chuàng)作了國畫《吳起會師》、素描《毛主席和牧羊人》等作品,描繪了陜北人民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狀態(tài)。他用中國畫的方式描繪了陜北人民的生活,立起了一塊中國美術史的豐碑,為我們樹立了一個長期堅持深入人民、扎根生活,創(chuàng)作革命歷史題材的榜樣。”

        “劉文西的去世令我震驚和悲痛。”中國作協(xié)副主席、陜西省作協(xié)主席賈平凹說,“我只說他的生命力頑強,能活百年,沒想就走了。他是這個時代偉大的畫家,有那么多的名作存世。他為人很好,真性情,是典型的大藝術家的氣質(zhì)。他的去世是陜西的重大損失,是中國畫壇的重大損失!”

        著名文化學者肖云儒在得知劉文西逝世的消息后,深表哀痛:“文西先生終生獻身于藝術,獻身于西部,獻身于人民和土地。他幾十年如一日,以自己的藝術服務人民,奉獻社會。他所創(chuàng)作的表現(xiàn)延安時期和陜北父老鄉(xiāng)親的大量佳作,是中國當代美術史上的重要篇章。作為新中國著名的美術教育家,他哺育了幾代美術人才,他的思想和藝術潤澤了千千萬萬學子。”

        談到劉文西,黃土畫派代表人物之一、著名人物畫畫家郭全忠哽咽難言:“劉文西先生不僅是我的恩師,也是我的親人,他走得如此突然,令我非常震驚和痛苦。在今年5月黃土畫派藝術研究院成立十五周年慶祝大會上,他還作了發(fā)言,詳細地總結了15年來的工作。他的勤奮和對藝術的執(zhí)著非常人能比,他時刻不忘人民,不忘藝術創(chuàng)作。去年,他身體稍有好轉(zhuǎn)后,就去華山、甘肅寫生采風。他是真正的人民藝術家,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藝術事業(yè)。”

        “恩師劉文西突然辭世,讓我十分震驚!”著名中國畫畫家王有政說,“對劉文西老師來說,繪畫就是他的生命。我要學習他視美術事業(yè)為生命的精神,為我們的美術事業(yè)添磚加瓦,作出力所能及的貢獻。”

正在歐洲采風的陜西省美協(xié)名譽主席王西京泣不成聲:“驚悉劉文西老師逝世,震驚之余悲痛欲絕。劉文西老師七十余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從事美術事業(yè),是新中國人物畫杰出代表人物之一!我們將繼承老師嚴謹?shù)膭?chuàng)作態(tài)度,堅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為我國美術事業(yè)的發(fā)展不斷努力。”

        “劉文西老師將革命現(xiàn)實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有機結合,是中國畫新時代發(fā)展的杰出代表,也是踐行藝術創(chuàng)作‘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服務人民、服務社會主義’理念的典型人物。”西安美術學院院長、陜西省美協(xié)主席郭線廬沉痛表示,“作為劉老師的學生,數(shù)十年來我在做人、做事、從事藝術創(chuàng)作方面從老師身上獲益匪淺。今后我們將繼承延安精神,以老師為榜樣,將長安畫派、黃土畫派發(fā)展好、建設好,為陜西文化藝術事業(yè)作出更多的貢獻。”

        陜西省國畫院院長范華對劉文西的去世深表悲痛:“堅強的劉文西老師一次次倒下又一次次頑強地站起來。我們一直盼望他能夠再次站起來,領我們到陜北、到最美的地方去寫生、去采風。噩耗傳來,我雙目淚濕。陜西畫壇失去了黃土畫派的跋涉者,我們失去了一位恩師。痛別劉老師,我們將再次走進您多次走過的陜北高原,牢記您告訴我們的‘陜北太美,永遠也畫不完’的教導,贊美陜北,為陜西立丹青。”

        陜西省作協(xié)原副主席、著名作家高建群在接受采訪時語聲沉痛:“劉老先生最值得藝術家們學習的地方,就是他以大地為師,以人民為師,在生活中汲取創(chuàng)作素材,謳歌時代。他的足跡踏遍了陜北的山山水水,他的許多個春節(jié)都是在陜北度過的。藝術來源于生活,這個道理大家都懂,但是能做到的人并不多。”

        “從20世紀50年代至今的60余年的各個時期,劉文西先生都有新作品享譽中國畫壇,這得益于他強大的生命活力和旺盛的創(chuàng)作激情,得益于他過人的勤奮,更得益于他對祖國、對人民、對長期生活的陜西這片黃土地無盡的眷戀和熱愛。劉文西先生的逝世,是中國美術界的重大損失,更是陜西美術界不可估量的損失。”談及劉文西,陜西省美協(xié)副主席羅寧悲痛不已。



劉文西藝術年表

(一九三三—二〇一九)

1933年     出生于浙江省嵊縣(今嵊州市)一個富裕的農(nóng)民家庭。

1953年     考入浙江美術學院(現(xiàn)中國美術學院)學習美術,受教于潘天壽、方增先、周昌谷。

1958年     到西安美術學院工作,開始創(chuàng)作《在毛主席身邊》《拉家常》。

1959年     作品《拉家常》《在毛主席身邊》到北京參展,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1962年     修改《延安之晨》,題名為《毛主席和牧羊人》,并正式發(fā)表;創(chuàng)作《祖孫四代》,在全國美展展出,由中國美術館收藏。

1963年     《棗園桃李》在全國美展展出,被中國美術館收藏;創(chuàng)作《書記和老農(nóng)》,由人民美術出版社、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作品《同歡共樂》《祖孫四代》發(fā)表于《美術》雜志。

1964年     《劉文西人物習作選》由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創(chuàng)作《毛主席到陜北》《炕頭夜話》等作品。

1976年     創(chuàng)作《知心話》《毛主席和小八路》《歷盡艱辛為人民》,并被全國多家出版社和報刊出版、發(fā)表。

1977年     作品《毛主席在抗大》(素描淡彩)、《奠基禮——直羅鎮(zhèn)大捷》入選“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五十周年美術作品展”,由中國美術館收藏,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

1984年     作品《山姑娘》參加第六屆全國美展,獲銀獎,由中國美術館收藏。

1985年     在全國第四次美代會上當選為中國美協(xié)常務理事;作品《同歡共樂》獲第三屆全國年畫一等獎。

1989年     作品《黃土情》參加第七屆全國美展,并在多家報刊發(fā)表。

1992年     作品《道情》入選紀念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fā)表50周年全國美術作品展;作品《祖孫四代》被選入大型藝術畫冊《中國美術五十年》(1942—1992)。

1997年     應約接受第五套人民幣設計中的毛主席肖像創(chuàng)作。

2001年     獲“黃胄美術獎”西部美術特殊貢獻獎;作品《毛澤東在延安》發(fā)表于《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2年     作品《何香凝》被評為紀念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fā)表60周年全國美術作品展優(yōu)秀作品。

2004年     在西安成立黃土畫派。

2016年     “劉文西藝術研究中心”在西安成立。

2017年     “心中有人民”劉文西百米長卷首展舉行。

2018年     西安市決定為劉文西先生建立美術館。

2019年     7月7日于西安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