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陜西省“三個年”活動開展以來,延長縣農業農村局抓早動快,以延長縣委“十看十比創十星”主題競賽為契機,立足部門職能,深入調查研究,聚焦產業發展、農民增收,推出“四融四促”工作思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質增效。
一、農業農村工作與黨的建設相融合,進一步促進干事本領增強。緊扣“強勁鑄魂,推動發展”主線,讓黨建引領成為干部能力作風提升的關鍵,指引方向、凝聚人心、推動發展。堅持黨的建設貫穿農業農村工作全過程,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促進發展。牢固樹立全系統“一盤棋”思想,不斷強化干部政治素養,提升干事創業本領,立足崗位、通力協作,讓力從多方來,勁往一處使。
強化黨建品牌。以“黨旗揚 三農強”黨建品牌為抓手,內聚人心、外塑形象。通過“黨建+”模式與主責主業深度融合,突出黨建賦能,努力破解黨建工作與業務工作“兩張皮”的問題。充分發揮基層黨支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在糧食生產、農業發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等重點工作中擔當作為、攻堅克難,不斷把黨建成果轉化完善工作思路、解決實際問題、推動業務發展的強大動力,全力打造模范機關。
提升陣地建設。通過研究規劃、資源整合,筑牢戰斗堡壘。結合現有辦公環境,將黨委與各支部黨員活動室聯合共建,增設閱覽室、圖書角,提供紅色書籍、農業書籍等各類圖書,培養閱讀習慣,讓書香清潤心靈。利用空閑區域打造“樓道文化”,把黨的政治思想、發展目標、組織紀律以及廉政文化等內容醒目地展現,讓機關溢滿黨建氛圍,時刻提醒、激勵每位黨員干部,牢記身上的責任、肩上的擔子,持續轉變作風,戒驕戒躁、踏實干事。
深入學習教育。以自學和教學兩種方式來“加油補鈣”,把學習教育作為推動工作的重要途徑。集中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縣“兩會”精神,談心得、寫體會,把自己學習心得、崗位認知、工作經驗等進行分享,相互交流、相互進步。利用“農民夜校”,組織黨員干部把黨課送到基層一線,在瓜果棚里、蘋果園內宣傳思想、凝聚人心。依托東征會議舊址、友誼書房等學習陣地,開展主題黨日活動,學習先進、尋找差距,不斷淬煉黨性,讓頭腦始終保持“滿電”狀態,有思路、有想法,更好地在具體工作中融會貫通。
提升服務水平。學以致用、以學促干,鼓勵年輕干部要有不怕吃苦、甘于奉獻的精神,挑選業務能手和技術骨干成立“農業志愿服務隊”,分為4個小組,在全縣各鎮街進行區域化(每個小組劃分2個鄉鎮)服務,面對面宣講惠農惠民政策,力所能及地幫助群眾解決生產、生活中的難點問題。利用公眾號、視頻號,把農業政策、資訊、產品以及生產環節中的重點注意事項進行宣傳推廣。通過微信群,搭建便民服務“微平臺”,推行信息咨詢、事務代辦等服務,及時回復用戶留言,拉近與群眾的距離。
二、農業農村工作與市場競爭相融合,進一步促進占比份額增長。深入調查研究、討論分析,結合農業市場競爭趨勢,按照“地域特色,品質優先”思路,依托有機農特產品基地縣優勢,從項目謀劃、科技投入、人才引進等方面著手,堅持把蘋果、西甜瓜、紅薯等具有延長特色的農產品做大、做優,在市場上能站穩腳、受歡迎,賣得出去、賣得上價錢。
強培訓、育人才。把握農業生產中“人”這一關鍵要素,堅持以崗定人,把專業技術型人才進行整合,分批次對果農、菜農、糧農以及養殖戶在理論學習和實操技術上進行培訓,扎實推進“雙千培訓”計劃,通過“走出去”“請進來”雙向學習,想盡一切辦法提高農民技術管理水平,截至2023年5月培訓28場次1170余人次。發掘焦成宏、馮毅、馮丹斌等一批“田秀才”“土專家”,建立鄉土人才庫,培養一支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隊伍,逐步形成“點、線、面”融合的人才結構,為后續新理念、新技術的運用增添動力,為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擴規模、提質效。聚焦“果菜提質增效富民”戰略,在現有產業規模上尋求拓展和突破。圍繞“塬區蘋果,川道棚栽”產業布局,謀劃最具特色亮點的項目,以自身優勢彌補短板強弱項,在優勢中尋求填補空白的思路和方法。立足32萬畝蘋果產業優勢,強化“五大技術”推廣應用,創建“五好果園”22個,縣級核心區12個,發揮引領示范,2023年力爭實現產量37.8萬噸、產值19.2億元。緊扣西甜瓜、番茄等棚栽特產發展勢頭,完成500畝日光溫室建設,400畝日光溫室改造,300畝拱棚建設,實現瓜菜產量13.7萬噸、產值2.6億元。依托黃河沿岸獨特的自然條件,發展老品種紅薯1.6萬畝,加強育苗、種植、儲藏、包裝等生產環節之間的聯系,在產業鏈形成的基礎上實現由細到粗的轉變,使紅薯產業成為增收致富的又一支柱產業,全力推動紅薯生產基地縣的創建,充分發揮紅薯基地縣的作用。
育龍頭、延鏈條。通過龍頭帶動、鏈條延伸,逐步走上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的路子。重點針對中國供銷集團延長果業有限責任公司、延安中果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源新宏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火焰山紅薯專業合作社等龍頭企業,在政策支持、信息咨詢、技術服務等多個方面上“做文章”,采取局領導包抓服務機制,全員深刻領悟聯絡員、服務員、宣傳員“三員”角色,為企業著想、為企業解困,盡最大能力提供便利。發揮龍頭集群帶動效應,在產業園區舉辦農產品以及農資展銷會,創造條件,把上下游產業有機聯結在一起,形成以白家川為核心的果業產業園,以黑家堡為核心的菌棒產業園,逐步向農、工、科、貿一體化發展,提升農業產業整體實力。
穩面積、提產能。2023年下達我縣糧油播種面積14萬畝,預計實現產量4萬噸,截至5月底,完成種植任務14.22萬畝。充分挖掘撂荒耕地和老舊低效果園、退化苗圃、閑置設施農業用地復耕種糧潛力,有效防止耕地“非糧化”。堅持良種、良法、良機協同配套,完成2萬畝玉米增密度、0.53萬畝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縣農技中心邀請教授、專家分別在黑家堡鎮、七里村街道、鄭莊鎮開展了大豆玉米復合種植和玉米增密度提單產現場培訓會,目前共計培訓19次870人,發放宣傳資料870份。
三、農業農村工作與群眾需求相融合,進一步促進富民渠道拓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想問題、做決策站穩群眾立場,抓投資、上項目傾聽群眾呼聲,調結構、布產業尊重群眾意愿,讓群眾增收的渠道更寬,增收的信心更足。
在產業發展設施投入上下功夫。通過日常調研、實地摸排,積極收集群眾意見,建立跟蹤臺賬,掌握群眾需求,看群眾在產業發展中還缺什么,強化農業基礎設施這一“硬件”。圍繞灌溉足不足、防災強不強、農資貴不貴、技術行不行等問題,通過政策補貼、資金整合、項目爭取等一系列措施,新建防雹網5000畝以上,改造老果園3000畝以上,新增冷氣庫儲能300噸以上,加快落實“坑桶器藥”和防凍物資,增強抵御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的能力,為產業發展撐起一面有力地保護傘。同時,加大執法力度,規范農資市場,護航農業生產,讓群眾放心。
在產業發展模式推行上下功夫。結合產業布局、園區布局,在“黨支部+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上求創新,示范推行“認養農業”“循環農業”,蘋果“期貨+保險”。通過“果樹認養”示范基地,進一步實現“產供銷”向“銷供產”的轉變。依托現代循環農業示范園區和菌棒、黑木耳、秸稈生產基地等,實現“以草定畜、以畜供肥、以肥促果、以果強菌”的循環發展。按照蘋果“期貨+保險”模式,繼續擴大蘋果“保險+期貨”試點以及農產品政策性保險,助力群眾持續穩定增收。
在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上下功夫。2023年印發了《延長縣進一步盤活農村集體資產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實施意見》,因村分類精準施策。對有資源資產的村,要重點發揮自身條件,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鼓勵以土地、資金、資產等入股或聯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產業化經營,探索資源發包、物業出租、資產參股等多樣化途徑發展壯大集體經濟,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益;對“薄弱村”,逐一列出名單、分析原因、找對路子、建立臺賬,進一步加強農村集體“三資”監管,深化突出問題專項治理,2023年全縣農村資產盤活完成率97%,年增加收入353.17萬元,確保農村集體資產保值增值,防止農民利益受損。
在項目謀劃上下功夫。以分級、保鮮、倉儲等產地初加工為方向,積極謀劃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等8大類項目,促進農產品采后商品化處理,減少產后損失,提升入市品級。緊緊圍繞現代農業基礎設施、產業融合發展、農業綠色發展、科技人才支撐、鄉村建設等五大重點項目包,2023年謀劃項目65個,計劃總投資2.02億元。
四、農業農村工作與群眾滿意相融合,進一步促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堅持目標導向,以群眾滿意為根本,在和美鄉村建設中,以問卷調查、入戶走訪等方式,聽取群眾廣泛意見,用以衡量實際工作成效,把宜居美麗、鄉風文明、解決民生實事作為重中之重,讓和美鄉村建設更加順應民意。
在提升農業生態上著力。搶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政策機遇,爭創一批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秸稈綜合利用等示范典型,持續推進化肥農藥投入減量、綠色替代、種養循環、綜合治理,糞污、秸稈、果樹枝條等資源全量就近綜合利用,開展農膜、反光膜市場化回收利用,實現資源集約節約“雙提升”。要持續做好節水文章,大力推廣果園集雨窖、坑施肥水、水肥一體化等技術措施,開展設施棚面集雨試點,探索形成黃土高原高效旱作節水集成技術體系。
在提升農村環境上著力。持續深化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常態化推進村莊清潔行動,突出基礎設施完備度、公共服務便利度、人居環境舒適度,新創建5個示范樣板村、10個重點達標村和1個省級美麗宜居村,高質量完成800座農村廁所改建任務,努力營造舒適宜居的生產生活環境。
在提升鄉風文明上著力。文明鄉風是最美幸福景象。加快健全和強化縣鄉村三級鄉村治理體系,會同組織部門全面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加快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探索推進移風易俗的有效形式和精神文明建設的有效載體,不斷提升鄉村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