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涼皮
西安涼皮是陜西著名小吃,口味獨特,老少皆宜,近年更已走出陜西,香飄全國,受到各地人士的廣泛歡迎。涼皮又稱“釀皮子”,面皮選料精良,工藝嚴(yán)謹(jǐn),調(diào)味講究,以“白、薄、光、軟、筋、香”而聞名,味酸、辣,涼爽可口,宜于夏天食用。如今是關(guān)中西府的重要名吃。
biangbiang面(褲帶面)
Biang biang面是陜西名特小吃,這段彎彎曲曲巧妙幽默的“biang”字組合,概括biang biang面的產(chǎn)地特性,食者感受、制作工藝要領(lǐng),原料、調(diào)料、做面人辛勤操作,秦人性格氣質(zhì),心底寬長,有棱有角,大苦大樂的爽快精神,引出陜西人為之自豪的飲食文化。
牛羊肉泡饃
陜西風(fēng)味美饌,尤以西安老孫家最享牛羊肉泡饃盛名。肉料湯濃,香醇味美,粘綿韌滑。食后再飲一小碗高湯,更覺余香滿口,回味悠長。是一種高蛋白質(zhì)、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高能量食物。一年四季皆可食用,冬季最佳。
葫蘆頭
陜西省著名風(fēng)味小吃。葫蘆頭,來源于宋代街市食品中的“煎白腸”據(jù)傳唐時醫(yī)藥學(xué)家孫思邈在長安一家專賣豬大腸的小店里吃“雜碎”,留藥葫蘆供店家調(diào)味。此后“雜碎”一改舊味,香氣四溢,每天顧客盈門。店家感激孫思邈,特將藥葫蘆高懸門首。“葫蘆頭”由此得名。
臘汁肉夾饃
肉夾饃是源于古城西安的著名小吃,起源于戰(zhàn)國,有中式漢堡美譽(yù)。實際它是兩種食物的絕妙組合:臘汁肉,白吉饃。肉夾饃合臘汁肉、白吉饃為一體,互為烘托,將各自滋味發(fā)揮到極致。食者有“肥肉吃了不膩口,瘦肉無渣滿口油,不用牙咬肉自爛,食后余香久不散”之贊譽(yù)。臘汁肉歷史悠久,揚名中外,深受人們喜愛。
黃桂柿子餅
以臨潼特產(chǎn)“火晶柿子”和特粉攙和作皮,再配以黃桂、玫瑰、桃仁、白糖、冰糖、青紅絲,上等板油攪拌作餡,用木炭火架起整鍋烘烤而成,表面呈金黃色,吃在嘴里,綿軟香甜,是每年秋冬季節(jié)時令佳品。
賈三湯包
這湯本已在餡里面,只不過是在包之前把肉凍放在餡中,包好以后經(jīng)籠屜上火一蒸,肉凍化開而不漏。灌湯包講究湯不能漏,包子又要不粘籠屜,這全看大師傅的手藝了。地道的灌湯包為清真食品,一般為牛、羊肉餡。
柳巷面
其實柳巷面屬于典型的物美價廉型,滿滿一大碗,面、菜份量都足,牛肉也燒得到位,口味雖然不是很精細(xì),但合乎陜西人的口味,實在,吃起來過癮。
油茶
南人炒米,北人炒面,油茶就是炒面所沖兌,油炒面后加少許調(diào)料、花生就兌好了賣,方便奔食即可。若當(dāng)作早點來吃,則早起時去坊上,回民鋪子所賣油茶麻花,是油茶中的上品。西安的居民區(qū)早點攤,來碗油茶,泡幾根麻花,聊咋咧!
辣子蒜羊血
清晨,或是傍晚,食攤安在小巷街頭,擺設(shè)十分簡單,一個木架,架子上是各類碗盞,木架旁是一火爐,爐上有鍋,水開而不翻滾,鍋里煮的是切成小方塊的羊血。羊血撈在碗里,并無許多湯,加各類調(diào)料便可下口了:羊血鮮嫩湯味辣、嗆、咸,花椒、小茴香味竄撲鼻。
石子饃
石子饃是用燒熱了的石子作為炊具烙燙而制成的饃。它油酥咸香,經(jīng)久耐放,因此很受人們的喜愛,就連外賓吃后也大加贊賞。石子饃歷史非常悠久,是由遠(yuǎn)古的“燔黍”演變而來的,經(jīng)過了一個長久流傳,不斷改進(jìn)的過程。
鏡糕
鏡糕是與甑糕完全不同的另一種傳統(tǒng)小吃食品。說鏡糕是小吃,不如說是零食。鏡糕很小,材料及制作簡單,是把糯米粉裝入直徑約六厘米大小的籠里蒸制而成,僅幾分鐘即可蒸熟。從籠里倒出來的鏡糕,厚約三厘米,白白嫩嫩,形狀若小圓鏡,故名為“鏡糕”。
黃桂稠酒
黃桂稠酒源于唐代,是以優(yōu)質(zhì)糯米特釀而成,純天然發(fā)酵,色澤如玉,酒味醇香,酸甜可口,具有止喝、生津、活血、健脾、開胃、潤膚、滋肺、營養(yǎng)等功效,冷熱均可飲用,是老幼皆宜的上等飲品。杜甫詩中“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所言之酒即指此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