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經典,這本是一個后文革詞匯,卻蘊涵著與現實相連的文革記憶。最初(1980年代)被用來指稱文革中出現的樣板戲;后來(1990年代以后)被懷舊情緒驅使著的人們,泛化推廣到用它指稱在毛澤東《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1942)精神指導下創作的反映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政治運動和普通工農兵生活的典范性作品。不同時期的作品被冠以相同的稱呼,說明兩者在其基本理念、價值取向(社會理想、道德繼承)、創作范式、美學風格上存在某種內在同一性。
1896年10月,彭湃出生在廣東省海豐縣。早年赴日本求學,1918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科學習,曾參加中國留學生的愛國運動。
毛澤建,1905年10月生,湖南湘潭韶山人,從小過繼給毛澤東的父母做女兒。1921年春,她跟隨毛澤東到長沙,進入崇實女子職業學校和長沙自修大學補習學校學習。
鐘竹筠,女,1903年生于廣東省遂溪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21年秋,考入北海貞德女子學校,接觸進步書刊,受到馬克思主義著作和十月革命的影響,開始走上革命道路。
朱錫昂,1887年4月出生于廣西玉林市博白縣一個教師家庭,1907年考入廣東高等工業學堂。其間受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朱錫昂積極參加反清救國運動,秘密加入同盟會,參加了著名的黃花崗起義。
李子洲,1892年出生于陜西省綏德縣。1917年夏考入北京大學預科,兩年后入哲學系學習,參加了李大釗創建的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五四運動中,任北大學生會干事,被推舉為五四游行大會主席團成員,積極參加了“火...
作為黃麻起義領導人、鄂豫邊紅軍和蘇區創建人、中國工農紅軍高級指揮員,1906年出生的吳光浩,早年積極投身愛國學生運動。1925年考入黃埔軍校第3期。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畢業后參加北伐戰爭,在國民革命軍第4軍任...
楊石魂,原名秉強,字昌義,1902年9月出生于廣東普寧南溪鎮鐘堂村一個中醫師家庭。
蘇兆征,廣東省珠海市唐家灣鎮淇澳村人,1885年生于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03年,18歲的蘇兆征為了謀生,在香港外輪上做雜役,并因此接觸到經常乘船為革命奔走的孫中山。在孫中山幫助鼓勵下,蘇兆征于1908年加入了同盟...
何挺穎,1905年5月出生于陜西南鄭,1920年考入漢中聯立中學,在校期間他組織進步讀書會,率先寫白話作文。1923年,何挺穎參與發起成立了學生會,聯絡南鄭學生,掀起了一場反帝愛國學生運動。他在面對當地一些喪失民...
王孝錫,字遂五,1903年出生于甘肅省寧縣太昌鎮一個農民家庭,1924年考入國立西北大學。學生時代的王孝錫閱讀了《新青年》《向導》等大量革命刊物,并結識了劉含初、魏野疇等著名的共產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