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一级视频在线_日韩欧美国产中文_啪啪伊人网_国产精品区一区二区免费 - 护士月月和建建完整版小说

top_wz.png

您現在所在的位置: 首頁--綜合--文化藝術--文苑藝林

文苑藝林

難 忘 華 陰(二)

發布時間:2021-03-09 14:50:01 瀏覽次數:1268 來源:  分享:

1.jpg



        風雨人生路,江山萬里行。漫漫征程,何以為家。

        我工作的銅川耀州69號信箱到1974年已是“風雨飄搖”了,原因是冶金工業部在陜的兩大“冶建”公司(九冶、十冶)在戰略上作了重大調整,“十冶”在秦嶺深處建設金堆城鉬業公司;而九冶在陜西承建的幾個工業項目即將竣工,如寶雞鈦廠(902信箱),銅川西北耐火材料廠(3號信箱)等。公司的大本營及分公司將面臨搬遷,行業內部流傳著許多小道消息,有說北上首鋼,有說東去淄博,有說去河南中原……單位動遷,人心慌慌。我們在銅川耀州已生活工作幾個年頭,那矗立的廠房,轟鳴的機聲,嘖吐的爐火,以及我們親手挖筑的“戰備防空洞”是多么親切,依依難舍。新去的地方在哪里渾然不知,更讓人揪心的是銅川是陜北與關中的交界處,距延安近,即使交通不便家中有緊要事,兩日也可回去了!要是到了外地,別說回家用時長,就是通封信少說也得一個禮拜。那個年月在外工作,游子與家人通訊聯系方式主要是書信和電報,人們都怕來電報,寥寥數語,不是“病危”,便是“永別”,而書信則是最溫暖的聯絡方式,真是“家書抵萬金”啊!

奔 赴 華 陰

        七月初,職工們的擔憂、猜測終于有了著落,公司公開了新遷的地方,革委會肖書記在全體職工大會上操著江浙口音傳達上級部省文件,作“戰斗動員”,九冶新的搬遷地方是陜西漢中。轉戰陜西大戰漢鋼是九冶的大勢所趨,除華陰孟塬一公司在建的華山冶金車輛廠繼續建設外,全部撤到漢中,參加漢鋼大會戰!他的講話還未完,人群中便嗡嗡開了,那是個啥地方!交通不便,坐火車一去就得十多個小時,冬天大雪封山,汽車越不過秦嶺。有的悄聲罵領導瞎眼了,怎么帶我們去這個鬼地方……肖書記提高嗓門說漢中是個好地方,魚米之鄉,天天吃大米……有個山東老鄉頂上去,好個屁!你們南方人吃大米頂過年哩!

        接下來的日子便是職工思想動員工作,思想通不通都得執行上級的決定,這是“革命任務”也是對每個職工的關鍵考驗!

        時令已進入冬季,銅川大香山布滿了紅葉,耀州漆水河緩緩流淌,搬遷指揮部最后一次通告,截止12月底全部搬遷完畢,職工在新的工地上歡度元旦。

        我接到通知,有幸分配到華陰孟塬一公司,而未翻越秦嶺南下漢中。就要分開了,從此天各一方,團總支的青工朋友們聚集一起,滿腹心事,深情話別。風雨人生,漫漫征程,江山萬里,后會有期。

        臨行前,我滿懷深情地在廠區轉了一圈。再見了銅川!再見了耀州!我背上鋪蓋卷徑直走向廠區不遠的孝北堡火車站,乘上了東去的列車。

        幾個小時的列車行程,我來到了華陰,在孟塬車站下了車,當年的孟塬火車站(以后改為華山車站),是陜西東部隴海鐵路段較大的車站,東穿黃河進入山西,南馳潼關駛入河南中原,是連接秦晉豫三省要塞的大樞紐,孟塬是隴海干線的必經之道。我出站后踱步在孟塬車站望著風馳電掣般穿行的列車,不禁想起了當時流行的電影《鐵道衛士》插曲。“海啦啦啦,海啦啦啦!天上出彩霞呀,地上開紅花呀!……”這是反映抗美援朝戰爭反特影片最流行的歌曲。在那激情燃燒的年代,每到火車站,青年們就會哼唱這首經典,置身于故事之中。秦嶺像一條巨龍橫臥東西,冬日的華山天高云淡,五峰并攏,遠望真像一朵美麗的大蓮花。

        我是個浪漫者,幾小時前還對離別耀州感懷惆悵,而現在的情緒又很快游移到“異國他鄉”了!    

        哦!華陰——華山,一年前我曾來過貴地并說我還會來的,但要等到“農歷三月十五朝華山”的日子。可是天有不測風云,我提前來了,這次不是匆匆過客,而是長住“沙家濱”了(京劇“沙家濱”中的臺詞,意為住的時間長)!我要長時間融入您的懷抱,在這片美麗的沃土上耕耘、成長……

2.jpg

一九七五年作者(前左一)同工人師傅修廠區鐵路

3.jpg

一九七五年八月,作者第二次登華山在西峰劈山救母處大鐵斧前留影


        我很快上班了,公司位于華山東峰的黃甫峪,面前的大山是高聳入云陡峭的“王道嶺”,再往西是“老爺嶺”。黃甫峪是華山景區的一個重要景點,黃甫峪與荊家房村連接幾公里的一大片竹林成為一道美麗的風景線,蔚為壯觀。異地他鄉的華陰山水田園風光旖旎,清風撲面,感覺一切都是新鮮的。


        元旦過后,春節將臨,冶建公司的職工多半是“一頭沉”,單身漢,一年一度的探親潮開始了。辛苦一載,回家過年,職工們誰不想給家里帶些當地的土特產讓家人高興呢,也顯示在外工作的家人有出息。


        華陰良田萬頃,水源充足,地沃豐茂,建有“軍墾農場”。雖是隆冬但集市上新鮮蔬菜格外搶眼,尤其“九眼蓮”、蒜苗和柿餅成為探親職工的搶手貨,價格便宜質量好,而這兩種菜和柿餅又易在火車、汽車上攜帶,路途中三四天也不會壞。山東、東北,西北一些地方冬天很難吃到新鮮菜,那時候沒有大棚菜,就是我的家鄉陜北冬天的菜也只有土窖里的洋芋、蘿卜和大瓷甕腌的酸菜,所以這鮮綠青翠的蒜苗和華山泉水澆灌下的“九眼蓮”是職工探親給家中的最好禮物。


        黨總支書記李家才是山東臨沂人,30多歲,山東大漢,為人豪爽,能喝酒,平時職工食堂只要有賣的蒜苗炒肉和拌蓮菜,他總要各買一份,喝著八角錢一斤的紅苕酒(當年最便宜的白酒),很過癮了!李書記和我都是“以工帶干”,一月三四十元工資,那時企業干部都想“以工帶干,原因是干部每月30斤糧食不夠吃,工資比工人還低幾元,別小看那幾元,就是半個月的生活費。


        一天李書記把我叫到辦公室遞給我一支“大雁塔”煙說:錦榮,我計劃臘月二十八日坐火車回山東,到臨沂老家,可能大年三十上午了!我問,年貨準備好了嗎?還是老一套,兩大竹筐蒜苗,一筐九眼蓮,兩瓶西鳳。我說,書記,你販菜呀!那么多不嫌累?他笑笑,老家冬天沒有啊!我一年沒回去了,左鄰右舍、七親八姑……還怕不夠分的哩!我們家鄉過大年桌上有這個青蒜炒肉,那宴席就是上檔次了,他們能不給我豎大拇指嗎,能不說我有能耐嗎。這兩瓶西鳳,一瓶大年除夕家人喝,一瓶要孝敬老岳丈。老岳丈也好這口,有這個西風,他逢人便夸我是好姑爺,再送些蒜苗,九眼蓮老頭更高興了,哈哈,你嫂子也不會把我踹下床了。


        你這個團書記要幫我個忙,在臘月二十八日早上帶個小青年到孟塬火車站,幫送上火車就行了!到臨沂站,我二弟有個手扶拖拉機來接我,三十上午就到家了。


        28日早上,我帶著小王如約送李書記上火車揮手致別,望著東去的列車,心里未免陣陣酸楚,艱難時世,苦樂年華啊!


        春節過完,職工像候鳥一樣,從四面八方回到華陰,述說著回家團圓過大年的歡樂和兩地生活“牛郎織女”的無奈與煩惱。但都說家里人對華陰的蒜苗、九眼蓮是過年的好禮物,來年要多帶些。我說下一年探親我要多帶些柿餅,我的老家不生長柿樹,華陰的柿餅特別好吃。


物華天寶 地靈人杰

        華陰位于關中平原東部,秦晉豫三省結合地,東起潼關,西鄰渭南,南依秦嶺,北臨渭水,華陰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稱,是中原通往西北的必經之地。隴海鐵路橫貫東西,1991年改為華陰市,1993年被陜西省政府命名為歷史文化名城。


        華陰歷史悠久,人才輩出。漢張良譽為“物華天寶、地靈人杰”之地。據考證,中國歷史上的“四代帝王、五代后妃”皆為華陰楊姓人氏;尤為清廉為政,名彪青史的“關西夫子”楊震,革新詩風的“初唐四杰”之一楊烔,五代時期大書法家楊凝式等,他們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的發展與影響源遠流長,那傾城傾國的楊貴妃也是華山這塊風水寶地人氏。


        華陰氣候宜人,境內人文景觀和地理景觀交相輝映。秦嶺七十二峪,華山的黃甫峪,仙峪便是其中之一;華陰境內秦嶺北麓六條南山支流:方山河、蔥峪河、羅敷河、柳葉河、白龍澗、磨溝河繞華山與渭河交匯。


        華陰位于八百里秦川東部,物產豐饒,農林牧漁自然條件優越,沃野千里。早在西漢時期就是京師糧倉,有“天賦華陰美,地藏瓜果香”之稱。動植物資源豐富,僅動物資源有54種,羅敷河中的大鯢(娃娃魚),山上的金錢豹、野豬、黃羊、穿山甲等動物罕見。華山松、油松、側柏、蕎木植物110多種。


        華陰工業金屬礦產資源蘊藏豐富,有金、鉬、銅、鐵、鋁、鈾礦藏及稀土;還有硅石、水晶石、花崗巖等,華陰地熱在關中東部名列第一。

    

        春天來了,華山冰雪結晶,華陰百花盛開。華陰特有的紅香椿山民們挑到廠區來賣,色澤鮮紅,氣味芳香鮮嫩,實乃珍品。我到華陰才真正第一次吃香椿,地理差異,陜北的椿樹都是臭椿,不能食用,而華陰的椿樹葉都是芳香的,每逢禮拜日,工人們就上王道嶺、老爺嶺采香椿芽,那可真是綠色食品啊!香椿炒雞蛋,那可是上等的美味。有一個禮拜天我也進山采香椿芽,從早上七點開始登王道嶺,王道嶺位于華山東,海拔一千多米,上到半山腰,看見幾個山民將一頭肥豬四蹄捆綁,抬在肩上下山到城里賣。道路崎嶇難行,經過詢問山里有個村莊,去縣城一趟,往返幾乎一天,哦!美麗的大山,你可知曉山民們生活的艱辛,華山神靈啊,能否給開掘一條寬敞的山路啊!太陽快要下山了,我采了一袋子“香椿”喜滋滋地返回廠里顯示收獲。車工劉師傅是采香椿的高手,他看后說,你采的這香椿芽是漆樹芽,這兩個芽不仔細辨認很難分清,漆樹芽和香椿芽幾乎一樣鮮紅鮮紅,這不能吃有毒哩!我說怎么看都一樣?劉師傅將芽一折,便有白汁流出,看,漆樹芽有白汁液,香椿芽沒有。劉師說采時要一看、二嘗,香椿芽有香味,而漆樹芽則沒有。我在華陰跟劉師學會了用食鹽腌制香椿的技術,在以后歲月里每年春天我都會買些香椿腌制,喝稀飯、夾饃那真是美味佳肴。


        夏天的華陰瓜果飄香,過渭河十幾公里便是大荔沙苑農場,(歷史上大荔華陰曾合并為一個縣)名聞三秦的大荔西瓜一車車運往華陰,成堆的擺在街頭路口,杏、桃、梨、葡萄、山楂、甜瓜等應有盡有。


        華陰的魚很多,當年青干班劉耀說多的喂鴨子里,還真有此情,但這是多年前的事了。當地的老鄉說前些年我們當地人不怎么吃魚,魚很便宜,一天賣不了第二天就臭了,有些就喂了鴨子了!這幾年魚價不斷上漲,都是遷到華陰的大企業,外省職工,愛吃魚,市場上的魚價就上去了。


        秋風吹渭水,華山層林染,秋天的華陰碩果累累,金秋的華山更是燦爛奪目,那火紅的柿子掛滿枝頭,深秋的秦嶺山巖上、溝壑里,水晶柿子像一個個小紅燈籠,引得我們每到禮拜天便爬上柿樹摘食,熟透的柿子皮一剝,甜的粘牙,真好吃呀!還有一種柿子叫“牛心柿”子,碩大尖圓,像紅紅的心臟。游客到此必要帶些。那時的柿子非常便宜,一斤兩角錢,在樹上摘食村民們不要錢,只要不折斷樹枝。

 

名勝冠三秦

        我在上文寫了華山的奇拔險峻、巍峨風光,而華山景區的勝景星羅棋布,只將幾處主要景點記錄筆端,呈現讀者。


        首景華山玉泉院。玉泉院位于華山北麓谷口,通往華山的必經之地,玉泉院坐南朝北,環境優美,園林古樸。相傳,這里曾經有一眼泉水與華山頂上鎮岳宮的玉井相通,因而得名玉泉院。此地曾為北宋著名道士陳摶隱居修真之處。玉泉院西部有回廊、石舫、無憂亭、含清殿、希夷洞、山蓀亭等建筑。亭旁的無憂樹亦為陳摶手植,希夷洞內有宋代石刻陳摶臥像,雕刻精美,栩栩如生。玉泉院東部有華佗墓、回廊和十二洞等。玉泉院傍山依水,泉流湍湍,古木參天,青竹傍巖,情趣盎然。冬季,大霧紛飛,幾株臘梅怒放,真似人間仙境。


        郭沫若先生題寫的匾額“玉泉院”蒼勁有力。大殿的上方懸掛著清光緒書寫的“古松萬年”,后殿大門上懸掛著慈溪太后書寫的“道崇清妙”。在前殿的兩側,分別豎立著“華山全圖碑”和北宋大書法家米芾手書“第一山”石碑。康有為曾寫詩贊美玉泉院、“谷口清泉引曲流, 長廊回醫樹無憂。泉水岳色可忘出,讓與希夷睡萬秋。”

4.jpg

馮玉祥將軍題立的施政碑(攝于一九七六年)


        玉泉院的匾石上有許多名人的精美石刻,其中有劉若水書“太素元精”,朱笠青題“復興中華民族”,馮玉祥題寫的“水利救民”“人類平等”等。


        除了石刻外,還有一塊神秘墓碑,上書“神醫華佗之墓”,相傳華佗的弟子在華山一帶行醫,華佗常來居住,去世后,弟子為華佗建了衣冠冢。


        歷代名人政要詠華山詩詞燦若繁星,恕不一一細述。


        我徒步九次攀登華山,去過玉泉院已無數次了,單位距玉泉院兩公里多路,禮拜天、節假日,在華陰“幾大國企”的職工家屬都會到這里游覽休閑賞景,或領親朋好友,同學老鄉到華山谷口的必經門戶玉泉院一游,在那進山谷口的左側懸崖上,“奇險天下第一山”石刻下留個影,即使不登山,別人也當做來華山了。當年玉泉院不賣門票,隨便進出,真是天然的生態公園,有了煩惱心事到“無憂樹”下坐坐,默默許個愿,憂慮便煙消云散了。

5.jpg

作者(右)同中國冶金報西北記者站劉紀生站長,在華山玉泉院無憂亭前合影,左側是那棵無憂樹。


        有人說華山十步一景,而玉泉院則是一步一景,正是有這樣好的天然園林,吸引了影視制片廠紛紛來玉泉院拍攝外景。電影《李清照》就是華山玉泉院拍攝的,人們經常看電影但對拍電影卻特別稀奇。那是1979年冬天,西安電影制片廠攝制組來到玉泉院,天空紛紛揚揚下起了大雪,華山披上了銀裝,玉泉院在冰雪中更是異常俊美,素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的李清照扮演者是著名影星謝芳,謝芳主演的《青春之歌》、《早春二月》等影片家喻戶曉,在崇拜英雄的年代,她扮演的主角成為我們這代年青人的偶像。謝芳來到華山玉泉院,誰不想近距離地瞧瞧大明星呢?誰不想親眼目睹電影拍攝的全過程呢?20多歲的我不顧天寒地凍,幾次到玉泉院看《李清照》的拍攝。


        李清照影片在玉泉院的拍攝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個影片的成功,不僅演員重要,還要有相關的景象映襯,更使自己萌發了對電影文學的熱愛,嘗試電影文學劇本創作。


        “五岳第一廟”西岳廟。西岳廟也是我往來最多的景區。華山腳下,距玉泉院北五公里,占地215畝,有一座被稱為“陜西小故宮”,中華五岳廟中西岳廟規模最大的,被稱為五岳第一廟,歷史上曾有56位帝王到華山巡游或舉行祭祀活動。西岳廟建筑規制是極高的,定型是北京故宮、宏偉壯麗、莊嚴肅穆,西岳廟古松參天,碑石林立。廟內有藝術和研究價值極高的碑石,千百年來,留下了深厚的文化積淀。唐玄宗李隆基御制的“華山碑”,碑高50余尺(相當17米),高大精致,世間碑石難出其右,被稱為“天下第一碑”。


        唐玄宗曾曰、“天下之碑,莫大于此”。黃巢起義軍自潼關進兵長安,經華陰焚西岳廟,可惜華山碑慘遭火燒水激,化為亂石一堆,只留碑座,就是今天所見的“御制華山殘字碑”。


        西岳廟矗立這眾多的碑石,被譽為陜西的小碑林。


        在眾多的碑林中,有一塊不高大卻格外醒目的石碑上題“”關西夫子”,這便是名揚華夏的關西夫子碑,是清代道光年間為紀念東漢楊震而鑿刻的。楊震為何被稱為“關西夫子”,也被稱為先生,是說他學問大和孔夫子不差上下。楊震作為名家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感,深植內心,他入仕后品行端正,聲名清廉,他拒收禮物。振聾發聵的給送禮者回答:“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這句話讓王密羞愧難當,“四知”更成為傳頌千古的名言,作為頌揚官員高潔品行的代名詞被廣泛運用。


        “清白傳家”成為楊震留給后人的另一份重要精神遺產,從楊震到兒子,孫子、曾孫家族四代人一直清白為官,并都列為三公高位。華陰縣楊家村一戶楊震后人的房子里,一面有著百年歷史的老墻一直保留著,對于楊氏家族而言格外珍貴,楊震后人衣服繡有“四知”,意為不忘先祖品德。


        楊震一生公正,兩袖清風,不為自己撈取半點好處,他雖然官至太尉,但子孫常吃素菜,出門步行。華陰市東宮村有一塊巨大的牌坊上寫著“太尉楊震故里”。牌坊上的小字則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一首詩:“關西楊伯起,漢日舊稱賢。四代三公族, 清風播人天。”。


        清廉為政,關西夫子楊震現已家喻戶曉,為配合現今反腐倡廉,楊震的故事拍有紀錄片,故事片,近日,西安上演的秦腔《太尉楊震》,弘揚廉史,以勵后人,深受觀眾歡迎。


        西岳廟記載著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又可感受博大精深的人文情懷。我當年在廠黨委宣傳部工作時,多次接待兄弟單位和客戶去西岳廟參觀游覽,登上西岳廟城墻望岳樓,是最佳觀景處。南望華山,北觀渭水。向北遠眺,渭河像一條玉帶流入黃河,山水田野,盡收眼底,使人流連忘返。(未完待續)

                                                                                             2020年9月28日

6.jpg7.jpg

        作者簡介:趙錦榮(筆名野疇),男,漢族,陜西延長人,文化程度大學,職稱編審(正 高級),律師資格。現為陜西省傳播學會會長,《現代企業》雜志社社長、總編輯。曾任中國毛澤東詩詞研究會常務理事、陜西毛澤東詩詞研究會會長等職。系中國 報告文學學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陜西省作家協會會員等。在農村種過地,國有企業當過工人,任過教師,干部;八十年代末調入新聞 出版系統,較長時間從事新聞出版工作。作者在長期的新聞出版文化宣傳工作中辛勤耕耘,已有多篇文章散見于全國 各類報刊上,受到廣大讀者的好評。《袁家溝與千古絕唱<沁園春·雪>》獲中國 當代散文獎。紀實通訊《總書記與梁家河村的深厚情結》獲“中華大地之星美麗 中國”全國征文特等獎。報告文學:《龍年吉林隕石之秘》、《中國大陸石油發祥 地的開拓者》分別獲“中國世紀大采風”全國征文一等獎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