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一级视频在线_日韩欧美国产中文_啪啪伊人网_国产精品区一区二区免费 - 护士月月和建建完整版小说

top_wz.png

您現在所在的位置: 首頁--資訊--記者訪談

記者訪談

“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探尋習近平總書記在梁家河的青春足印之四

發布時間:2018-04-20 15:14:21 瀏覽次數:1875 來源:  分享:
我的成長進步起始于陜北。最大的收獲一是懂得了什么叫實際;二是培養了我的自信心。

——習近平

責重山岳勇擔當

陜西日報特別報道組 

044b701a832d494fb49e118ac16e9398.png

1972年的習近平。 (資料照片)

1b37199913c775bce168c137d7df66db_img_251_175_417_327.jpg 

1993年9月27日,習近平回到梁家河看望鄉親們。    (資料照片)

  1b37199913c775bce168c137d7df66db_img_252_535_416_277 (1).jpg

2015年2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當年的房東劉金蓮家里。    (資料照片)

        在這里,他的擔當精神、責任意識萌發生長。 
        在這里,他的矢志奮斗、勤政為民初心不斷鑄就。 
        七年艱苦奮斗,七年拼搏向上。在陜北插隊七年,習近平與農民朝夕相處,他的根早已深深扎在人民中間。 
        在2014年接受俄羅斯電視臺專訪時,習近平表示,我的執政理念,概括起來說就是:為人民服務,擔當起該擔當的責任。 
        打淤地壩,栽“知青林”,他用實際行動詮釋什么是做事公道、敢于擔當。 
        調查研究,做思想工作,解決實際問題,他向大家展現了領導干部如何做到善于擔當。 
        搞“廁所革命”,辦鐵業社、縫紉社,他以鐵一般的擔當推動改革創新,并激勵著一代代的梁家河干部群眾艱苦奮斗,銳意變革,使今天的梁家河成為中國巨變的一個縮影。而在這片黃土地上孕育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也為當前中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匯聚起強大發展動力。 
        能謀事,他率先垂范不負重托 
        我們的干部要敢想、敢做、敢當,做我們時代的勁草、真金。   

——習近平

        天大地大,吃飯問題最大。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陜北干旱少雨,土地貧瘠,缺糧少柴。老鄉們年復一年地被吃飯問題所困擾,每年正月十五一過,村里一部分人就陸陸續續地出去了。 
        “走親戚去了嗎?” 
        “不是,他們‘尋吃’去了。” 
        “什么意思?” 
        “討飯!” 
        貧窮,震撼了每一個插隊知青。城市與山村、繁華與貧窮、開放與閉塞……猝不及防的現實,撞擊著每個人的心靈。 
        1973年,周恩來總理陪外賓到延安,看到解放多年后,延安變化不大,百姓生活還這么苦,他難過地落了淚。這件事對延安的廣大干部群眾影響很大。改變貧困落后的面貌,讓人民過上好日子,成為更加迫切的需要。 
        同年,習近平作為社教干部,被延川團縣委派到馮家坪公社趙家河大隊蹲點,做社會主義路線教育工作,并領導社員搞生產建設。深受觸動的習近平,覺得應該響應總理號召,為老百姓做些什么。 
  一開始,習近平就面對一個趙家河爭論最久、爭議最多的事:治理神岔溝。一部分社員想要打壩,增加土地,多打糧食;另一部分社員反對,擔心洪水毀壩。習近平覺得這事不能再拖了,立即組織村里開會商討。 
        “打了壩,神岔溝就不用年年荒廢了,每年要多打多少斤糧食啊!”支持者說。 
        “一到夏天,山洪如果下來,就把莊稼都淹死了。損失怎么辦?”反對者說。 
        爭來爭去,誰也說服不了誰。這時,有人問習近平:你看咋辦? 
        習近平說:“為啥要打壩?為了提高糧食產量,改善人民生活。人民吃不上,革命咋搞呢?應該打!” 
        這句斬釘截鐵的話平息了紛爭。第二天,習近平就帶著大伙兒干開了。早晨六七點,他組織基建隊打壩墊地;晚上,點上馬燈接著打。那時正值寒冬臘月,土地凍得硬邦邦,鎬刨不動,鍬鏟不動,只能用炸藥打下土塊,再用獨輪車推走、整平。每人每天大概要推200多車,很多社員不想去受苦。習近平就鼓勵大家說:“大家加把勁!鍋里有了,碗里也有了;鍋里沒有,碗里也沒有。” 
        在大講為集體奉獻、不談個人利益的年代里,這么說,是要冒政治風險的。但習近平心里就是這么想的,也是這么做的。 
        在村民武剛文眼里,習近平不僅干得和大伙兒一樣多,而且更賣力,手上都是磨破的血泡,但從沒叫過苦。他有一句話給武剛文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趙家河的事干不好,我就在這里待3年!” 
        夙夜在公,不負重托。就這樣,在習近平的帶領和影響下,社員們也都不辭勞苦地干。不到3個月,神岔溝就填好了,趙家河一下子增加了10多畝高產田。在今天,這些地還是村里最好的耕地。 
        習近平在趙家河待了8個月,給這個村子帶來了深刻的變化。 
        他帶領鄉親們在麻花溝種下1000多棵白楊樹。每一棵樹苗栽種好,他都要再檢查一遍,如果手能拔出,就重新種。40多年過去了,這些根植于黃土高原、承載著綠色希望與夢想的樹苗,如今已長成了挺拔的“知青林”。 
        他辦夜校,給群眾講課,教他們學會寫自己的名字。由于搞得好,這個夜校成了縣上的試點。 
        這些實實在在的變化,受到社員的交口稱贊和馮家坪公社的高度認可。當年的馮家坪公社書記趙庭璧要留他在趙家河大隊當黨支書,文安驛公社黨委書記白光興知道后說:“你們想得美,我們的好人才怎么能給你!” 
        回到梁家河后,習近平入了黨,當了大隊黨支書。肩上的擔子更重了,他對群眾利益的憂患意識也更加深重。 
        習近平喜歡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此時,他已由原先那個注重“物喜己悲”的青年,變成考慮如何解決糧食產量翻倍、如何讓老鄉們過得更好的基層干部了。 
        他主動回應群眾期待,從群眾“最盼、最急、最憂”的問題入手,帶領鄉親們不斷實現對貧窮落后現狀的超越和突破。 
        在陜北,毛驢是重要的交通工具,但是毛驢很少,還要磨面,這可怎么辦? 
        為官避事平生恥。 
        這樣的信念,激發了他干事的勇氣。 
        習近平在村里辦了一個磨坊,把政府獎給他的三輪摩托車置換成柴油機、磨面機、碾米機,替代毛驢,二三十斤糧食原先得從早上磨到下午,用機器后不一會兒就能磨完。這樣,毛驢就可以被騰出來搞生產和運輸。梁家河人祖祖輩輩驢拉磨、手推磨的歷史從此結束。 
        正是靠著一股子敢想敢干、勇往直前的精神,在習近平當大隊支書一年多時間里,梁家河實現了一連串“從無到有”:淤地壩、鐵業社、縫紉社……原來吃不飽、穿不暖的貧困村,變得生機勃勃。 
        與主動挑擔子相比,招工、上大學這些別人爭破頭的好事,習近平卻顯得不那么積極。 
        1973年下半年的一天,習近平和另一位知青談到未來的打算,他說:“我先不上大學了。我到梁家河畢竟好幾年了,老鄉對我不錯,我不能就這么走了,得幫助老百姓做點事兒。”別人提醒他1974年上大學機會難得,勸他不要輕易放棄。他說:“走不了我就在這兒待著吧,我本來就是個農民!” 
        當年老往知青窯跑的梁家河學校民辦教師武暉,至今仍清楚地記得習近平當時的真情流露:“我為什么就不能在梁家河扎根呢?我為什么就不能留在這里為老百姓干些好事呢?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與勞苦大眾同甘共苦的成長經歷,使習近平與群眾建立了一種親密無間的感情。在他心中,人民被放在了最高位置。 
        為老百姓干事,他敢于堅持原則,“一碗水端平”—— 
        在村民張衛龐記憶中,習近平曾為梁家河化解了兩個隊多年的矛盾,令他欽佩不已。原來,一隊家屬多,二隊家屬少,但是二隊常年要給一隊多分家屬糧,這讓二隊社員感到很不公平,因此兩隊干部經常吵架。習近平仔細查閱了當時的上級文件,發現并沒有這樣的規定,村里實行的是“土政策”。于是他提出了這樣的解決辦法:一隊家屬的土地在一隊,糧食理應由一隊承擔,二隊不再承擔一隊的家屬糧。大伙一聽有道理,也都認可了。 
        后來,大家議論說:這個事,也就近平能這么做。別人肯定不敢,就算這么做了,村里人也不一定聽。 
        習近平做事公平公正,贏得了社員的心。 
        在離開梁家河回北京前,他推薦石春陽當大隊支書,讓大家投票,所有人寫的都是“隨娃”(石春陽小名)。在石春陽看來,他的當選是因為村里人信任習近平。 
        幾十年過去了,習近平臨走前的話猶在石春陽的耳畔:“要當好一個村的領導,就必須一碗水端平。群眾最講究的就是‘公道’二字,最信服的就是公正的人。哪怕一毛錢的事,你處理得不公,群眾也不答應;10塊錢的事,你處理得公道,群眾也不會有意見。無論大事還是小事,該咋辦就咋辦。” 
        為老百姓干事,他勇于率先垂范,讓大家“跟著我上”—— 
        一年夏天,洪水來襲,梁家河的大壩突然決口。習近平立即組織社員搶修,而后奮不顧身跳入水中護壩攔水,并一再要求社員撤出大壩。 
        春寒料峭,習近平帶著大伙下地干活,有冰的地方別人嫌冷都不下去,他就挽起褲腿,第一個跳下去,光著腳站在冰上,把冰鑿掉,然后墊土:“我是大隊支書,我不下誰下?” 
        ——這句話語,穿越近半個世紀,仍直抵人心。 
        ——這種精神,經歷無數風雨,仍催人奮進。 
        重任面前勇于擔當,關鍵時刻挺身而出,這就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不朽風范。 

        善謀事,他實事求是作風扎實 
        要做到真正意義上的負責,還需要有善于負責的本領。善于負責,必須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習近平

        1974年1月,陜北天寒地凍。零下20多攝氏度的夜晚,在一盞昏暗的煤油燈下,20歲的習近平翻看著近期的《人民日報》。8日四版刊登的兩篇報道《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生物能源代替柴草和煤炭 四川省許多社隊采用土法制取和利用沼氣》《“煮飯不燒柴和炭 點燈不用油和電”——四川省中江縣龍臺公社第五大隊利用沼氣的調查》引起了他的關注。 
        煤炭資源富集的陜北,40年前卻是一個極度缺乏燃料的地方。雖說產煤產油,但是老百姓買不起,有的人甚至連煤油都買不起。每年夏季山洪暴發時,男人們都會揮動一柄兩三米長的“勺子”,冒著生命危險在洪水中打撈從山溝里沖來的柴火,再在石板上曬干。撈柴火時墜入洪流身亡的事時有發生…… 
        如果我們這兒也能用沼氣做飯、照明、取暖,該多好! 
        那晚,習近平興奮不已,輾轉難眠。一個大膽的想法浮現腦海:到四川學習辦沼氣! 
        但同時,他也深知,想法并不等于現實。南方的橘樹適合北方栽種嗎?要在陜北實現能源革命,就必須做大量艱苦細致的調查、試驗工作。 
        他找到延川縣革委會副主任張之森,把這個想法告訴了他。沒想到,張之森也在琢磨這件事,他呵呵一笑:“小習,咱們都謀到一條路上了!” 
        張之森趕緊把去四川學辦沼氣的事匯報給延川縣委。縣委很重視,派張之森、習近平、黑蔭貴等3個公社的6個人前往四川“取經”。 
        到了成都,四川省沼氣辦派人陪同學習考察。因為前來考察的人絡繹不絕,陪同的人也司空見慣了,并沒當回事,就帶他們四處轉轉、看看。
        可是,這幾個陜北來的人心思全在沼氣上,40天走了綿陽、廣元、德陽等5個地區17個縣,詳細了解每個地方沼氣池的不同特點。 
        每到一處,他們必下坑考察;每天晚上,他們必學習討論。圍繞既要保證沼氣池不漏水、又要一次試水成功這個關鍵,他們學習了各種地形的建池辦法。大到沼氣池用磚還是石板砌,抹石灰還是抹石灰砂漿;小到池子每一步怎么挖,挖的時候有多大的弧度,他們都逐一弄清楚。 
        考察中,一個沼氣肥實驗更堅定了習近平辦沼氣的信念:在同一塊田地里,取出同樣的土,用尿素水、河水、沼氣肥水分別和成三個泥團,讓它們在同樣的條件下干透。用沼氣肥水和成的泥團,手指輕壓就碎了,而尿素水和成的泥團要用力砸才能碎。 
        “如果我們長期使用化肥,就會造成土壤板結。咱陜北土地貧瘠,要是能使用沼氣肥,就能改良土壤,提高糧食產量。”時任梁家河學校校長劉永耀多年后還記得習近平跟他講辦沼氣的好處。 
        就這樣,邊走邊看邊想,40天后,大家基本上弄清楚了辦沼氣的來龍去脈和細枝末節。 
        在這場艱苦的考察中,他們不懼感染血吸蟲病的危險蹚水,冒雨在陡峭的山路上行駛,差點跌入懸崖…… 
        40天、17個縣的辛苦奔波,換來了一整套詳細的資料。更細致一些的技術活,他們就讓同去的石匠現場學現場做,以便迅速掌握技術,回去就能干起來。 
        這種求真務實的作風,令四川人大為驚嘆:“你們這些老區人真能吃苦,你們這是真學。” 
        然而,回到梁家河后習近平發現,困難比想象的多。首要的問題是,沼氣池建在哪兒? 
        習近平帶領基建隊,在村前村后仔細勘察后,將沼氣池選址在土壤密度相對較高的知青窯旁邊。 
        在克服一系列困難后,終于,一個容積為8立方米的沼氣池建好了,梁家河亮起了陜西省第一盞沼氣燈。 
        ——這項通過深入實際、仔細調查研究獲得的突破,使親歷者受到了極大鼓舞。習近平認識到,只有通過細致的調查研究,才能把握客觀規律,從而得到正確的結論。 
        日后,無論身處何地,他都把調查研究作為重中之重: 
        在河北省正定縣,他經常騎著自行車到各個公社、生產大隊、農戶家去調研; 
        在福建省寧德地區,剛一到任,他就深入9個縣調研了1個月; 
        在浙江省,他用1年多時間跑遍了全省90個縣市區; 
        …… 
        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一直以來,習近平始終以這樣的理念要求自己、教育干部——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更沒有決策權。” 
        “調查研究是做好領導工作的一項基本功,調查研究能力是領導干部整體素質和能力的一個組成部分。” 
        ——這項通過深入實際、仔細調查研究獲得的突破,也為共產黨人敢于擔當、善于負責的精神品質增添了新的注腳。 
        多年后,習近平在一篇題為《敢于負責、善于負責》的文章中這樣寫道: 
        “領導干部有了敢于負責的膽量和氣魄,固然可嘉。但是,要做到真正意義上的負責,還需要有善于負責的本領。善于負責,必須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領導干部要能負責、會負責、負好責,做到權責對等,不盲目負責、不胡亂負責,處理矛盾和問題要講究策略,有勇有謀、有膽有識、有理有利有節。” 
        政善治,事善能。善于負責,就是要有擔當重任的能力。勇于擔當不是逞匹夫之勇,而是要有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40多年前,習近平正是以這種魄力和能力,化解了梁家河各種矛盾。 
        在擔任大隊黨支書1年多的時間里,他堅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敢于直言,善于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堅持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從習近平身上,石春陽學到了抓問題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做工作,實際上就是做人的工作。” 
        當年和習近平住一孔窯洞的北京知青雷平生也清楚地記得:“近平做群眾工作很注意方法,也很人性化,從不采取強勢、高壓的做法,總是盡量做思想工作。把人的思想弄通了,心里疙瘩解開了,事情也就能順理成章做好了。” 
        對普遍存在的問題,他立規矩,講規矩,守規矩—— 
        在農村,罵仗、打架的現象時有發生,大家都習以為常,但習近平卻深感問題嚴重。基層干部和群眾的思想覺悟有高有低,要改變這一陋習,把大家擰成一股繩,使大家心往一處想,就得善于化解矛盾。 
        當了大隊黨支書后,他就制定了村規民約,禁止罵仗、打架,并在會上宣布,違反者要進行處罰。二隊有兩個后生,“猴兒”和“矮矮”,平時兩人就有矛盾。有一次,他倆打了一架,生產隊長也處理不了。鬧到習近平那兒,習近平要求兩人各罰10個工分,并要求他倆在社員大會上作檢查。 
        見兩人不愿意,習近平就耐心勸導:“不管有理沒理,你倆不能打架。有理的不能打,沒理的就更不能打。禁止打架是咱們的村規,開會的時候大家都到場了,也是大家都同意的。如果扣工分你們接受不了,我就把我的工分給你們,但你們必須作檢查。” 
        每個字,他倆都聽到心里去了,當即表態:“我們打架就是犯了錯誤,按規定就應該罰工分,把你的工分給我們,說不過去。沒說的,我們接受處罰。”從此,梁家河打架斗毆的事情明顯減少了。 
        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201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指出:“定規矩,就要落實一些已經有明確規范的事情,就要約束一些不合規范的事情,就要規范一些沒有規范的事情。規矩是起約束作用的,所以要緊一點。我們不舒服一點、不自在一點,老百姓的舒適度就好一點。” 
        約束與愛護的辯證統一,至此更加清晰。 
        針對個人思想問題,他耐心細致,入情入理—— 
        那個年代農村搞生產,關鍵靠生產隊長帶頭,生產隊長必須是行家,還要能吃苦、負責任。梁家河大隊一隊有個開拖拉機的年輕后生,被選為生產隊長。但是,生產隊長要負責全隊的生產工作,比較勞累,而開拖拉機又風光又輕松,所以他不想換崗位。 
        習近平了解了他的想法后說:“你既然被選上了生產隊長,就說明大家信任你,你就得好好干,干出個樣子來。隊長是一個隊的帶頭人,全隊的人都看著你呢!開拖拉機會影響你當隊長,也會影響你們這個隊的收成。” 
        剛開始,這個后生在思想上還有些轉不過彎來,習近平并不著急,讓他慢慢想,并且每天早上來匯報一次思想工作。三四天后,他的思想起了變化:人家是外地來的知青,對大隊的事情這么操心,自己作為社員,就更應該搞好生產隊的工作了。隨后,他踏踏實實地當了生產隊長,讓其他人去開拖拉機。 
        對于“拖后腿”的人,他耐心開導教育,積極團結—— 
        村里有個整天游手好閑、不務正業的社員,有一天偷隊上的蔥被抓住了。當時,對這樣的人,村里要開批斗大會。習近平也參加了批斗會,但對這個社員沒有說一句有辱人格的話,而是一條一條地講道理,讓他心服口服。他誠懇地接受了批評,并唱了一曲信天游以示悔過自新。這個屢教不改的“落后分子”從此走上了正路。 
        習近平跟別人聊起此事說:“他只是犯了一些毛病,完全可以改過來,還是可以團結的人嘛。咱們應該以教育為主。” 
        知青王翠玉稱贊習近平說:“在習近平眼里,沒有高高低低,沒有看得起誰、看不起誰,他待人講話,總是面帶笑容,總是很和氣。這是很不容易的!” 
        習近平小的時候,父親習仲勛曾給他講團結的道理,但他那時體會不深。經過歲月的磨礪,他早已把父親的話當成了自己的實踐準則,并藉此團結了身邊最大多數的群眾。 
        責重山岳,能者當之。 
        ——在梁家河,他掌握了實事求是這條真理。 
        ——在陜北農村,他練就了為人民服務的本領。 
        他扎根過的這片土地上的人們,被他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感召著、激勵著、影響著,增添了前行的信心和力量。 

        敢謀事,他勇于改革涉險碰硬 
        擔當大小,體現著干部的胸懷、勇氣、格調,有多大擔當才能干多大事業。   

——習近平

        “要強化改革責任擔當,看準了的事情,就要拿出政治勇氣來,堅定不移干。” 
        2014年1月22日